Miffy Fung 馮曉榆

美國NGH催眠治療師
NLP身心語言程式學教練
NLP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

催眠治療個案 
“焦慮症-無法在別人面前進食”

Case Study on Sep 2nd 2021
人的心理結構複雜,各種情緒病的成因和表現的型態因此不盡相同。以下是取自英國一位催眠治療師網上分享的焦慮症個案實錄,而我們的催眠治療師Miffy也會在尾段提出她的意見和講解。

當事人:
23歲,為人內向但友善,在英國當地一所公司擔任電腦技術員,工作上無需接觸太多人。他是因焦慮和驚恐症來見治療師。他說除家人以外,他在別人面前無法進食,也無法跟朋友出外(例如:到酒吧)喝酒。如朋友當中有女士,他的焦慮會顯著嚴重。過去五年他無法與女性交往。他發現自己大約11歲開始有這種在女士面前感焦慮的情況。由於未來在工作將被安排接觸許多人,他感到很恐懼,所以迅速前來求診。
治療分為5節。
第1節:
1)了解當事人背景,包括:他有兩個姊姊,分別比他大4歲和6歲。他和家人關係很融洽。
2)他每逢在新環境就變得很緊張,尤其當他須要進食的場合。例如:他被邀到酒吧吃lunch但他會因為怕在同事面前出現反胃作嘔的反應而拒絕跟他們午膳。
3)在驚恐出現的時候,他會感到焦慮從胃部湧上喉頭。
為處理上述第3點,治療師治療師運用NLP技術,令這股湧流倒轉,並製造anchor。就是:每當他緊捏著拇指和食指時,就會感到著股湧流回到他胃部,而不再湧上喉頭。根據當事人事後所說,這方法很奏效。
第1節治療結束前,治療師運用Dave Elman技術進行催眠,再輔以metaphor,使他在公眾地方可感到自在舒適,且每當需要時都可用“捏手指”方法令自己平靜放鬆。
第2節:
從催眠前的傾談中,治療師發現當事人很懼怕失控或被批評。
治療師為當事人進行年齡回溯 (age regression),返去第一次他感到驚恐和失控的場景。他直接返到11歲的時候,當時他剛入讀新學校,覺得很不知所措和害怕,因為學校很嚴肅莊重,令他感到迷失。他盡可能隱藏自己,希望無人留意他。可惜,這方法不可行。他反而被人欺凌。他希望每件事都做到完美,使人不再留意他。治療師向當事人指出這可能是他成長後害怕被批評的原因,並著手處理當事人完美主義的問題。
第3節:
當事人表示他覺得自己掌控力逐漸加強,整個星期都沒再驚恐症發作,也感覺越來越平靜。
當事人問治療師可否集中處理他在別人面前進食的焦慮,因為他即將要出席一個工作宴會。於是,治療師給予直接的建議(direct suggestion),並進行未來預演,讓當事人看見自己與朋友一起,很平靜地進食,且很享受。催眠結束時,當事人表示當他見到自己在朋友面前很平靜地進食時,感到很興奮。治療師並不大確定屆時在實際情況中當事人是否真的有這種感覺,於是請當事人下星期再來接受治療時,匯報實際發生的情況。
第4節:
開始時,當事人說他在進食問題方面的成效仍有限。他說他能在男性朋友面前進食,但遇到有女性在場時,他就覺得很不自在。
在催眠環節,治療師為當事人進行年齡回溯,返回第一次他在女士面前感到不自在的情境。他再次返到11歲的時候,他姊姊和姊姊的朋友取笑他變聲的情境。
然後,返回較後期的情境是當事人18歲的時候。當時他跟一名女士交往,他很信任對方,但對方卻另結新歡,跟他分手。似乎這事件嚴重打擊他在女性面前的自信。於是,治療師跟當事人進行原形治療,讓他在當中對當年這另結新歡、離他而去的女子講出他的感受。雖事隔很久,但當事人在過程中仍情緒激動。
第5節:
當事人表示自上一節的治療後,他思量了很久,最後得出的結論是,18歲該段關係是令他時至今日在女性面前都沈默不語的原因。他說在過去一星期,成功與兩名女同事一起午膳。雖然只是踏出一小步,但他覺得自己的焦慮已減低,所以已很滿意。

催眠治療師Miffy 的話:

上述個案的治療師有一點做得相當好,就是利用anchor 幫助當事人舒緩他驚恐症發作的不適感。在許多的治療個案中,累積數十年的問題,沒可能一節治療就能完全解決(倘若有治療師向你如此誇下海口,你千萬要小心!)。因此,治療師應首先為當事人舒緩最表面的問題(例如:失眠),使當事人的睡眠改善,讓他感覺良好,令他感覺有成功感,覺得自己的問題有可能得到解決,這是邁向最終的成功的第一步。

焦慮症的成因與徵狀表現可完全沒邏輯關係。例如:在這個案,當事人「無法在別人(尤其是女性)面前進食」與他早年的經歷並沒直接的邏輯關係。因此,在催眠治療的過程中,我們透過年齡回溯(age regression)返回當事人「無法在別人面前進食」的場景,看他的潛意識將他帶到過去哪一個時間點。從上述記錄,當事人返回11歲他入讀新學校被別人欺凌的場景。可是,當中與「在別人面前進食」毫無關係。如果可以的話,治療師不妨再作嘗試,讓當事人回到一次他「在別人面前無法進食」的場景,並讓當事人講出當時的感受。因為,從臨床經驗中,當事人遇到不愉快的經歷時,他的潛意識會逃避而去到另一個不相關(但令自己舒服)的場景。倘若治療師經驗不足,就很容易被當事人轉移焦點,結果無法找出真正的「第一因」。
上述個案沒提及當事人11至18歲期間發生的事。其實,治療師不妨透過年齡回溯,繼續探索該段期間出現的相關場景。根據我的推斷,這名當事人「無法在別人(尤其是女性)面前進食」,必定涉及起碼其中一個場景是:他被欺凌時有女性在場,或他被姊姊和姊姊的朋友嘲笑的其中一次是與進食有關。

“女性”與“進食”是案主的關鍵詞,案主經過5節治療後覺得自己的焦慮已減低,已是顯著的效果。未來可從案主的18歲關係著手,讓他釋放多年埋藏在心底裏的悲傷,令他在感情路上重拾信心。

©2021 Openmind Academy

Powered By ClickFunnels.com